webpack
webpack
前言
webpack作为当下前端最火的模块化打包工具,具有强大丰富的功能,它能够分析项目结构,处理模块化依赖,转换成为浏览器可运行的代码等。概括如下:
代码转换: TypeScript 编译成 JavaScript、SCSS,LESS 编译成 CSS.
文件优化:压缩 JavaScript、CSS、HTML 代码,压缩合并图片。
代码分割:提取多个页面的公共代码、提取首屏不需要执行部分的代码让其异步加载。
模块合并:在采用模块化的项目里会有很多个模块和文件,需要构建功能把模块分类合并成一个文件。
自动刷新:监听本地源代码的变化,自动重新构建、刷新浏览器。
构建把一系列前端代码自动化去处理复杂的流程,解放生产力。
引入webpack
全局引入webpack
webpack4.x后需要引入webpack-cli
webpack常用命令
webpack – 开发环境打包
webpack -p – 生产环境打包
webpack --watch – 监听变动自动打包
webpack -d – 生成map映射
webpack --colors – 打包过程颜色输出
webpack 入门: webpack-demos 学习笔记
通过对webpack-demos内15个demo案例的分析,来对webpack进行入门级的学习。
demo1 Enrty file
先看文件目录
其中webpack.config.js为webpack配置文件
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一个例子,entry为webpack入口所在位置
而output对应的bundle.js就是webpack根据main.js模块化打包生成的一个js文件,并会被html引入,从效果上来说与用script标签引入main.js代码相同。
总结:output和entry为webpack的入口与出口文件,output的默认路径为./dist
demo2 Multiple entry files
从名字也可以看出,demo2就是demo1的一个多文件版本,来看一下配置文件
入口文件有main1.js和main2.js两个,而出口文件从文件目录中可知有bundle1.js和bundle2.js两个文件,可见出口文件的[name]即为一个参数,默认情况下name为bundle。
总结: 出入口文件可以有多个,出口文件的命名可以根据参数决定。
demo3 Babel-loader
相比于demo1,demo3的main.js被替换为了main.jsx文件,众所周知,jsx是React最基本的文件格式,而光有出入口的webpack无法解析javascript以外格式的文件。那么来看一下配置。
webapck通过babel-loader将jsx编译为js文件,输出至bundle.js。
总结: loader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test,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某一格式的文件。另一个是loader,表明用何种loader来对该文件格式进行处理,可使其成为一个js格式的文件。
demo4 css-loader
从文件内容与名字上来看,就是通过webpack的css-loader对css文件进行解析。
来看配置文件,除了css-loader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style-loader,它在此处的作用就是为html注入style标签,以此来使css生效。
demo5 Image loader
webpack对png或jpg格式图片进行处理,形式与前两个相同。
从配置文件的内容来看,通过url-loader为html注入一个img的标签,来使图片正确显示。
demo6 CSS Module
先来看demo6的目录,根据前几个样例,我们很明显就能知道webpack需要用css-loader和style-loader来打包css文件,用babel-loader来打包jsx文件。
那么webpack配置基本内容确定之后再来看代码内容,
比较特殊的点在于css有一个global,而jsx文件内引入了css文件,并将style.h1赋值给了一个元素,再来看一下运行效果。
html文件中类名为h1的元素并没有生效.h1的样式,jsx的render中类名为style.h1的元素却生效了.h1的样式。且类名不再为h1,webpack将类名编译为一串哈希字符串,该样例中就只在jsx文件内局部被引入并生效。
.h2的样式由于增加了global申明,就未被webpack转为局部样式,也不会被转哈希值后引入,正常生效于所有对应元素。
可以试着打印一下jsx中引入的style的内容,可以发现只有h1被转译。
最后再来看一下配置文件的特殊点,可以发现css-loader中增加了modules为true的配置,也就是使css模块化生效,将样式模块化打包,可以有效控制项目样式生效的范围,防止一些全局的样式污染。
demo7 UglifyJs Plugin
直接来看webpack配置文件
相较于上面的样例,增加了一个名为plugins的配置,plugins(插件)可以说是webpack最重要的配置之一,插件的自由度很高,也可以自己编写。本样例中所使用的是官方提供的一个用于压缩js代码的插件。
运行代码后我们可以发现,main.js的代码会被压缩,该例子中为最基本的参数名长度的压缩
demo8 HTML Webpack Plugin and Open Browser Webpack Plugin
同样是讲插件配置的样例,直接来看配置文件。
整体来说这个样例难度不大,插件都有自己支持的api,可以在插件的文档中找到各自的含义。
HtmlwebpackPlugin: 自动生成index.html文件,或者说自动生成入口的html文件。
OpenBrowserPlugin: 本地运行项目代码时,能够自动打开浏览器,且规定了本地运行的地址与端口。
demo9 Environment flags
webpack可以用于传递全局变量,如区分开发环境与生产环境,来看webpack的配置文件
使用webpack.DefinePlugin传递全局参数,如规定开发环境的标志,那么使用该插件之后,就可以在开发环境中生效这个参数,如下面代码中,只有在开发环境中才能看到时间。
demo10 Code splitting
在前端页面进行加载的时候,有时并不需要一次性把所有的代码都加载完成,比如一些非首次课件的元素,像弹窗,或者标签页等。按需加载是webpack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做好代码分割,可以有效提升前端页面的加载效率与优化用户体验。
来看一下demo10的文件目录
可以发现有两个js入口文件,但在webpack的配置中,并没有像demo2一样设立了两个入口
那么在看main.js的代码,使用require.ensure引入了a.js,所以没有两个入口是正常的。但打包生成的代码却有bundle.js和0.bundle.js两份。这就是webpack进行了代码分割处理。通过这种方法引入的代码,在打包后会被分割,并且在需要时进行加载。
当然在这个样例中并不能看到明显的按需加载效果,在界面打开时这两份文件都有打包需求,所以都进行了加载。
在vue中,通过import也可以实现代码分割与按需加载,在router中引入可以实现页面的按需加载,而在vue文件的组件(components)中引入则可以实现组件的按需加载,引入方式如下。
demo11 code splitting with bundle-loader
所表述的功能与demo10相同,唯一的区别就在于main.js中对a.js的引入方式
以该种方式引入后,来进行相应chunk的加载,该方法会返回一个function,且入参为一个回调方法
但是这样引入其实并非是按需加载,如果需要实现按需加载,需要以以下方式引入
demo12 Common chunk
先来看文件结构与部分文件内容
main2.jsx与1类似,无非就是选中了另一个元素,更改了h1标签的内容。
对于main1与main2这两个模块的代码,都同时引入了react与react-dom两个模块,可以说是两个文件公共模块,但在webpack打包的时候,会将公共模块分别打包进两个bundle里。
由于公共部分的重复存在,所以对于加载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浪费,这就是这个demo所要介绍的CommonsChunkPlugin插件所解决的问题。
在webpack配置中引入该组件,来提出公共模块的代码形成一个新的chunk,来减少重复的代码模块反复加载。引入后,可以看到bundle1和bundle2代码量显著减少,react与react-dom模块都在common.js内被引入。
demo13 Vendor chunk
延续demo12,如果在暂未有公共代码模块的情况下,想将一些潜在的公共代码提出,则就可以在webpack入口(entry)中加入vendor,一般这些公共代码为第三方库,如demo12的react,以及本例中的jquery。
来看webpack配置
在入口处增加了一个vendor,并写明jquery,配合CommonChunkPlugin意为打包后的vendor.js即为jquery的代码模块。
在webpack-demos的readme中,还可以看到对本例的一些在代码中没有的补充。比如对于本例中的jquery,我们需要在单个js内进行引入。
使用ProvidePlugin插件,即可全局挂载这些第三方库,不必再在单个文件内分别进行引入。
demo14 Exposing global variables
说完模块的全局挂载,再来说一说webpack对全局变量的挂载,相比模块的挂载,就简单很多了,webpack提供的external属性可以直接用于全局变量的挂载。
demo15 React Router
本例为一个webpack + React-router的简单demo,无过多可介绍的内容,建议直接看代码。
webpack-demos学习总结
15个demo提供了webpack重要属性的功能,介绍了常用且重要的webpack插件,以及css,image,jsx等格式文件的打包方式。对于初学webpack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友好了。
Tree-shaking
什么是Tree-shaking
Tree-shaking在webpack中是一种功能的术语,指用于剔除Javascript中未被引用的代码(dead code)。从名字上来看可以说十分形象了,相当于要一棵树,把树上的枯叶(未被引用的代码)摇下来,那么被摇剩下的树叶必然是健康有用的。Tree-shaking也是webpack优化js代码这一功能的重要部分之一。
首先要明确一点,使用Tree-shaking的前提是使用ES6模块系统,如import和export,而不支持CommonJS。
这就不得不简单提一提CommonJS和ES6模块的区别了
CommonJS: 运行时进行动态加载,通过上文的demo10和demo11也可以看到,其实现按需加载的便利性。另外,由于CommonJS所导出的内容都可以视作一个对象,所以其加载的时候都会加载整个模块,或者说会将所有的接口都加载进来。关于CommonJS,可以详见Node模块系统的介绍。
ES6 Module: ES6模块的加载就更偏向于静态一些,在编译的时候就会进行引入,而非运行的时候。从命名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一点,CommonJS使用require进行引入,有一种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加载的含义。而import则更偏向于在一开始就向组件一样,一块块安装好,然后再进行运行。另外,ES6模块可以有多个export,所以在引入的时候也可以单独引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口。
借鉴于这个区别,所以Tree-shaking依赖ES6模块实现成为了可能,它不仅能够实现按需加载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也通过不加载无用代码而使前端系统的包体得到了减小。
如何使用Tree-shaking
来举一个比较简单的Tree-shaking的例子,现在有一个模块代码如下:
在另一个js文件中进行引入:
然后用webpack打包运行后,我们可以在bundle.js的最后部分找到以下代码内容:
可以发现cube方法一样被加载了,这就是没有使用Tree-shaking时候的效果。那么现在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更换运行或者打包命令
再次运行时,发现bundle.js的内容已经发生改变,也可以发现cube方法并没有加载,而只有square
使用上文demo7中提到的插件UglifyJsPlugin,来实现Tree-shaking。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这个插件优化的js代码的一些方法。
完成打包后可以发现,bundle.js内容与方法一并没有什么差别,这也反应了方法一通过命令优化的方法其实就是基于本方法的插件的。
额外注意点
另外在进行Tree-shaking时,需要注意代码中是否含有副作用的代码。如果没有副作用,可以在package.json中配置sideEffects为false来表示所有代码都不含有副作用。
副作用的定义是,在导入时会执行特殊行为的代码,而不是仅仅暴露一个export或多个export。举例说明,例如polyfill,它影响全局作用域,并且通常不提供export。
那么所谓的无副作用即代码都可以放心进行Tree-shaking。如果确实有一部分代码存在副作用,那也可以将文件所在目录以数组元素的形式加入至sideEffects的属性当中。
总结
要学会使用Tree-shaking,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使用 ES2015 模块语法(即 import 和 export)。
在项目 package.json 文件中,添加一个 "sideEffects" 入口。
引入一个能够删除未引用代码(dead code)的压缩工具(minifier)(例如 UglifyJSPlugin)。
最后更新于